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婚姻登记不要户口本,不被父母把关的婚姻会好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6:49:00    

文 | 宏桑(情感领域资深博主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畅销书作家)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婚姻登记不要户口本,不被父母把关的婚姻会好吗?》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新华社照片,南京,2025年5月10日

【1】不被父母把关的婚姻,真的更好吗?

作为一名婚恋咨询师,在从业过程中,我见过太多因婚姻问题前来咨询的案例。

在我的咨询案例里,有不少情侣想步入婚姻殿堂,却面临父母干预的难题。有的是因为家境、年龄或学历等原因,父母不接纳其中一方,进而强势干预,让想结婚的人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结婚需要户口本;另一方面,比户口本更现实的是,现在年轻人买房、买车,很难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拿出这笔钱,很多时候还得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

所以,即便法律法规简化了结婚流程,大部分小家庭想结婚,可能还是得告知父母。

新规发布后,很多人觉得能避免不少类似情况,尤其对老年人再婚而言也是利好。

很多老年人再婚时,子女会扣留户口本,这并非完全出于对老年人幸福的考量,更多是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爱情结合,更是两个家庭资产的重组。很多父母不同意子女嫁给收入不稳定的人,并非基于爱情的考量,而是基于对家庭经济风险的考量。

所以,当我看到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时,心情其实有点复杂。我个人支持让年轻人自己承担婚姻的后果,就算选错了人、吃了亏或者结果和想的不一样,那也是自己的人生选择。

反而是那些把决定权交给父母,让父母替自己做决定的人,很容易在事后懊悔,他们会想:“你让我考公我考了,让我读大学我也读了,你让我结婚我就结了,可为什么我不开心、不幸福?”他们可能会有这种托付心理,这种情况很常见。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结婚时,抱着一种自我客体化的心态,做选择是痛苦的,所以不选,让别人帮自己选,把责任甩出去,心里会轻松一点。但婚姻这么大的事,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

当然,短时间内肯定会有很多阵痛。父母替子女考虑婚姻时,更注重现实利益或两人的契合度;而年轻人做决定时,可能更看重内心的激情澎湃和情绪价值。

心理学里有个坐标叫“SVR体系”,S指激情,V指价值,R指角色。在两个人关系开始时,激情占主导;中期是价值;后期是角色。

我们通常认为一段婚姻能长久,是因为对方角色感强、有责任心,就算爱情消失了,也能很好地承担责任。但年轻人在选择婚恋对象时,可能更看重激情,比如这个人是否浪漫、够不够帅。但这些因素在漫长的婚姻中,可能会逐渐减弱,导致两人不再契合。

所以,有人会因为对方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情绪起伏而选择结婚,但后来发现婚姻更需要责任和角色稳定。这就和一开始的选择不一样,可能会后悔。

【2】基于现实或爱情的婚姻,哪个离婚率更高?

那么父母对孩子情感关系参与的边界在哪里呢?我觉得可以用《被讨厌的勇气》里的一句话来说明——你可以把马儿领到河边,但不能按着马儿的头去喝水。

如果想关心子女,可以告诉他们这段婚姻可能存在的风险。我看到很多小姑娘想嫁给一个男人时说:“我不怕穷,他没钱也没关系。”这时父母就可以反问她:“你过过一天苦日子吗?你都没过过,怎么知道不怕穷呢?我给你说说嫁给他之后,你的生活质量可能会有什么变化。”

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有边界的告知方式,告诉子女他们的选择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和风险,如果他们真的想选,那就尊重他们。

但这种开明的状态其实很难做到。我觉得很多父母的第一需求并不是孩子幸福,而是孩子稳定。

幸福是很主观的个人体验,比如找个帅哥或者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情绪波动的人,那一刻可能会有极大的幸福感,但这不是父母所追求的。

父母希望孩子进入一段稳定的婚姻,生养一个孩子,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教育和资源供给。这是他们作为父辈,在资源传承方面的一种定式思维。所以说父母是为子女好吗?是,但这个“好”是基于稳定、可控、长期,而不是某个短暂时间段的幸福体验。

在我接触的案例里,父母适度参与的情感关系或婚姻关系,确实比两个年轻人完全自主决定的婚姻关系更稳定一些。美国西雅图大学罗根·斯坦曼教授从1970年到2020年这30年间的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基于爱情的婚姻,离婚率比较高;而基于现实的婚姻,离婚率反而比较低。

这个结论可能让人觉得很诧异,难道爱情不是婚姻的必要选项吗?大家不应该因为爱而进入婚姻,才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吗?但仔细想想也有道理,爱虽然美好、伟大、浪漫,但也很容易变化。我今天特别爱你,愿意为你生、为你死,明天可能就不爱了,这没什么道理可讲。你得接受,这就是爱的流变性。

而基于现实情况,比如门当户对,有比较一致的生活观、都想在城市生活、都想繁育儿女……大家以这种人生合伙人的形式进入婚姻,反而预期不会太高。而因为爱进入婚姻,预期就相当高了,而预期高往往容易变成一种高风险。

真心或者爱情萌生的瞬间很浪漫,但维系爱情需要相当的认知和智慧,不是一句“我爱你”就能一生一世的。很多东西不是仅靠爱的意愿就能支撑,可能还需要一些妥协,或者称之为“爱的能力”,这里面涉及很复杂的心理因素。

【3】婚前必问的15个问题

对于婚恋建议,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爱的博弈》,作者是西雅图大学的约翰·哥特曼教授,他做了婚姻实验室,观察了很多离婚、结婚的夫妇,总结出一些观点。看书获得系统性知识,可能比在互联网上零散获得观点更有帮助。还有一本书叫《看见情绪价值》,也推荐给大家。

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婚前必问的15个问题》。这篇文章源于《纽约时报》,但国内的专家们(包括我)加入了一些中国式问题,比如婆媳关系。

在婚前咨询中,关于财产问题,我们会说得很具体。你们的钱是各管各的,还是放在一起?如果放在一起,对方消费达到多少元以上需要告知伴侣?比如买500或1000块钱以下的东西可以随便花,但高于这个数,无论是赠予还是消费,都需要告知对方,这样聊天才坦诚。还有生育问题,也得好好沟通。

除了这些,还有两点看着很细小,却最容易导致分手。一是异性边界感。举个例子,可能男生觉得让女同事坐副驾没什么问题,但女生觉得这就是越轨行为。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如果没有对齐标准,可能一方觉得平平无奇的事,另一方却很敏感,两人就会吵得不可开交。

还有一个是生活习惯问题,尤其是卫生习惯以及家务分配。是一方做饭一方洗碗,还是怎样。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有必要在婚前进行同居,适配下双方生活习惯,但很多人不太认同这个理念。

我非常建议大家在婚前聊一聊,不一定非要找专业的咨询师或者顾问,夫妻两人可以坦诚相对,不是对过去坦诚,而是对未来坦诚,看看彼此对未来的预期是否一致,把婚姻必问的15个问题列出来一起讨论。

能否接受和对方父母一起住?和对方父母接触的频率是多少?还有关于房子、生活习惯、性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即便某些需求无法达成一致,但至少能建立预期。比如知道对方消费大手大脚,或者在原生家庭上投入过多让自己不太舒服,但因为提前对齐过,具体生活中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不会产生过激的情绪冲突和矛盾。

在心理学发展较早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婚前咨询和家庭咨询日的习惯。在国内,大家对做咨询往往有耻感,好像只有自己“病了”才需要咨询。我目前接到的咨询中,有一半是挽回咨询,我不太喜欢接这类咨询。

其实很多问题在婚内或恋爱期间就可以调整,但大家总觉得问别人问题很失体面,直到闹崩了、无法挽回时才来咨询,那时候解释起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觉得在感情好的时候就把一些事情摊开来聊,效率远高于感情面临崩塌、分手后再去聊。

在我接到的诸多咨询里,我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当“翻译”。伴侣吵架时,往往言辞激烈、攻击性十足。女生说“你从来都不爱我,从来不在乎我”,其实她想表达的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对方没有关注到她认为重要的事。男生说“你就花钱大手大脚”,他的意思是自己从小消费观念比较节俭,而对方月光的行为让他心里惶恐不安。我会把这些情绪化的话语,翻译成相对客观的事实性表述。

二是分享过往案例。有人想知道嫁给某种类型的男人大概会是什么情况,我会结合过往案例,告诉她嫁给这样的男人可能有哪些好处、体验,又存在哪些不足。举个例子,有个男人很负责任、很体贴,但可能有点妈宝,因为他很看重亲情,对母亲会比较顺从。你得考虑清楚,这些优点和缺点自己能不能接受。

其实,这并不需要多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就像网上有个红人“王婆说媒”,她可能没学过心理学,却能给年轻人提供特别实用的婚恋建议。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专业能力,而是一个真诚、值得信赖的人。别羞于说出自己在恋爱、婚恋中的困惑,只要讲出来,有个真诚或者有经验的人,就能帮上忙。大多数婚恋矛盾,还没到需要心理学强力干预的程度。只要愿意表达、袒露心声,就很有机会化解矛盾。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