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4:15:00
央广网银川9月10日消息(记者李畅 齐平)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有一所特殊的中学——良田中学。这里不仅是农村学校,更是“生态移民”孩子占绝大多数的“移民”中学。在这片教育沃土上,一位信息技术课老师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乡村教育的动人篇章。她就是被学生们亲切称为“秦妈”的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秦春娟。
秦老师捧着学生赠予的鲜花,脸上满是幸福的笑意(央广网记者 李畅 摄)
从“想回城”到“离不开”的教育坚守
二十年前,从小在银川城里长大的秦春娟大学毕业,第一次坐上开往农村的中巴车,站在良田中学前身“兴源中学”的校门口时,她愣住了神,第一个念头是“要想方设法回城”。那时的她无法想象,自己会在这所农村学校扎根二十年。
课堂上,秦老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央广网记者 李畅 摄)
如今,已成为“塞上名师”的秦春娟面对城里名校抛来的橄榄枝,不仅婉拒了调动机会,还把自己的儿子“拽”进了良田中学上学。“是什么让你坚持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调回离家更近的城里?”面对记者的疑问,秦春娟的反问掷地有声:“有什么工作,能比改变我学生的命运更有意义?”
用真心换真情的教育实践
在良田镇,提起秦春娟,家长们总会竖起大拇指:“是个好老师!”这声称赞背后,是她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的付出。
2012年,秦春娟遇到了初一学生田永强——一个黑黑小小、鼻涕都擦不干净,却调皮大胆的男孩。父母都是文盲,对他的期待仅是“读点书就行”。但秦春娟看到了他身上的机灵劲儿:“只要认真学,你一定是好苗子。”上课多提问,下课多盯着,她的坚持最终换来丰硕成果:2015年田永强以694分考上高中,三年后又以656分考入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如今已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习,成为一名准“白衣天使”。
对语文成绩不到50分的赵世禄,秦春娟发现他集体荣誉感强,便“拽”着他参加汉字听写大赛。怕拖班级后腿的赵世禄一改往日,扎进书堆获得第二名,重拾学习信心。今年高考结束,他第一时间给秦老师报喜:“我觉得能考上想上的大学!”
秦春娟家的次卧里装着高低床,总有学生留宿。周末时,她会把家庭困难的孩子领回家免费补课,管吃管喝管学习资料。尽管是信息技术老师,她却自学了初中语数外等全部课程,还发动同是教师的爱人一起补课。辛勤耕耘结出硕果:2015、2018、2021、2024年中考,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全部顺利升入高中,升学率达100%。正如她所说:“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放弃,我希望成为垫起孩子人生的那块砖。”
从“零基础”到“创想工作室”的教育创新
时光回到2004年,初到学校的秦春娟面临巨大挑战:教师都是中专、大专学历,没有本科生;学校不开信息教育课,只有几台老式电脑;孩子们甚至不会用拼音打字。
秦老师认真为学生们授课(央广网记者 李畅 摄)
2006年,学校建设机房拥有30台电脑,这成为改变的开始。秦春娟用“打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2011年带领5名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4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全国一等奖;2016年团队代表宁夏参加第16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比赛,收获银牌。如今,良田中学的“创想”工作室已在全宁夏小有名气。
“只有用爱在乡村田野里栽下一棵棵小树,才能在将来长成一片绿色原野。”秦春娟的坚持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学校。如今的良田中学,软硬件环境在农村学校中名列前茅,吸引着更多优秀教师加入。
“秦妈最美”的师生情
“秦妈最美!”当记者问九年级8班孩子们“谁最美”时,大家异口同声。40出头的秦春娟,成了学生们口中的秦妈、眼中的秦妈、心中的秦妈。
师生亲切合影留念(央广网记者 李畅 摄)
中考体测前,她和爱人买了十斤红糖,每天用两个暖壶泡好给学生喝,整整三天。“秦妈每天‘早七晚十’陪着我们,比妈妈还像妈妈。”学生李雪琴说。儿子沈岩熙的“抱怨”引来哄笑:“大家叫秦妈,我也叫秦妈。我觉得,给我妈当学生,比当儿子好!”
正是这份以心换心的付出,赢得了家长们的尊重。曾经不重视教育的“移民”家长们,如今开始主动参与孩子学习,帮助规划未来。郭家三姐妹、李家三姐妹等许多家庭,因为秦春娟的教育改变了命运轨迹。
二十年光阴荏苒,秦春娟从青涩教师成长为“金凤名师”“凤城名师”“塞上名师”,再到今天的“全国最美教师”。回望校园,红旗招展、书声琅琅,她动情地说:“我这辈子是离不开这里了!”正是有了秦春娟这样的“守望者”和“引路人”,乡村教育之路才走得更加坚实,农村孩子的未来才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