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8:14:00
7月25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发布13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下称“两热”)定点收治医院信息表,覆盖全市11个区。南方+记者走访发现,除定点医院外,广州多家医疗机构已启动防控演练、排查机制与物资准备。南方医院医疗管理部公卫院感科主任刘红艳表示,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关键在于防蚊和规范就诊,公众不必恐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消杀。
医院加强对疑似感染者排查
“基孔肯雅热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务部预防保健科科长刘蕴婷说,作为广州“两热”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医院设置了严密的临床筛查流程,一旦患者出现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医生便会详细询问其过去12天内的旅居史。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生检查收治病区的防蚊纱门。
在此基础上,患者还会接受登革热抗原检测,如排除其他疾病,且登革热检测结果呈阴性,医院会将样本送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
“医院已经申请了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资质,审批通过后就具备院内检测能力,不必再将样本外送,效率会更高。”刘蕴婷说。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各科室均对发热、关节疼痛、皮疹三大症状的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调研,若有疑似患者即进行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病毒检测。
不仅三甲医院在加紧筛查,基层医疗机构也在守好“最后一公里”。天河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已常态化开展登革热试剂筛查。一旦结果为阴性,但患者症状高度疑似基孔肯雅热,医护人员将及时采集血样并送交区疾控中心进行检测,以便早确诊和分类处置。
“我们离老百姓最近,药品储备必须提前做好。”上述负责人说,医院提前备足了退烧药、电解质补充剂、口服补液盐等应急药品,并在中医科室配备了清热解暑类中药方。同时,还与上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确保从筛查到治疗的各环节衔接顺畅。
医院形成闭环管理
上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多部门开展“两热”应急演练,全面模拟接诊“两热”及重症病例的全过程。从预检分诊到样本送检、专家会诊、病房收治,逐一梳理各环节流程。通过演练,医院及时发现并修正了部分机制不畅的问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防控“两热”演练。
“感染科配备有普通病房和重症病房,但防控工作不能只靠一个科室。”刘红艳介绍,医院已要求各临床科室预留病房作为过渡病房,并统一配备蚊帐、防蚊门帘和纱窗等,为应对突发病例做好准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防控“两热”演练。
在床位调配方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结合以往登革热防控经验,在感染科病房提前安装了纱门纱窗,并在儿科、感染科、ICU等科室设置了17张用于收治基孔肯雅热患者的床位。“我们将根据实际需求动态调整床位数量,同时已储备充足的蚊帐、灭蚊药等防蚊物资,保障随时应对需求。”医院感染科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不同程度的病例,各医院也分别建立了应对机制。对于不需要住院的轻症患者,广医五院建立起联动机制,与所在社区开展后续隔离管理,形成闭环防控。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省二医则在内部建立了专家会诊和转诊机制,保障救治工作有序开展。一旦确诊,医院通常会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并实行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的防蚊隔离,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科室环境卫生情况。
医院防控物资储备充足
“当前公众对基孔肯雅热的了解仍相对有限。”刘红艳提醒,这类疾病并非呼吸道传播,不具备“人传人”特性,“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叮咬传播病毒的蚊子,而不是患者本身。”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在院内张贴蚊媒防控宣传海报。
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省二医加强了分区管理。目前,感染科共设有9间病房,医院规定不同病种的患者必须单间隔离,只有确诊为相同病种才会安排合住。“哪怕‘两热’症状相似,也绝不会混住。”刘蕴婷说。
防控物资保障方面,省二医早在4月份就开始行动。这并非临时应对,而是每年入夏前的常规动作。感染科、发热门诊和急诊等一线科室的防蚊物资储备率达到100%,蚊帐、电蚊拍、防蚊液等用品一应俱全。同时,医院每周定期联合街道开展环境消杀,并在发热门诊、感染科等重点区域安装灭蚊灯,以免蚊媒孳生。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症状,患者不要盲目自行服用退烧药,特别是阿司匹林这类药物。”刘蕴婷提醒,若是登革热患者,盲目用药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建议先到医院明确诊断,再在医生的指导下安全用药。
她表示,有些登革热患者症状并不典型,仅表现为轻微发热、肌肉酸痛等,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而忽略。“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前往医院排查。”
南方+记者 厉思璇 刘汉能
【作者】 厉思璇;刘汉能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