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1:06:00
7月4日,赤道几内亚,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在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驻地手术室内惊心动魄地上演。一名驻赤几中企员工在作业时不慎被高速电锯割伤小腿——伤口长达3厘米,深近1厘米,血肉翻卷,白骨森然可见。当地诊所面对如此重伤束手无策,若不及时处理,严重感染甚至截肢的风险迫在眉睫!危急关头,中国医疗队四位学科主任挺身而出,在设备奇缺、条件艰苦到超乎想象的环境中,用医者仁心和精湛技艺,完成了一场堪称“生命奇迹”的高难度手术。
刻不容缓:血肉模糊的求救打破正午宁静
“谭队长!我们工人被电锯割伤,伤口太深,诊所根本缝不了!怎么办?!”正午时分,医疗队谭队长的电话被一个焦急万分的求救声打破。伤情描述令人揪心:小腿伤口深可见骨,肌肉外翻,情况万分危急,每一分延误都意味着感染风险的剧增。
“马上送过来!”谭队长斩钉截铁,应急机制瞬间启动。短短几分钟内,外科陈主任、骨科梁主任、妇产科孔主任、眼科邓博士,四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放弃午休,火速集结。不到十分钟,伤者就在工友搀扶下抵达驻地门诊。然而,眼前的“手术室”条件之简陋,让刚完成轮换的专家们心头一紧:设备尚不熟悉,部分器械甚至来不及消毒! 但面对痛苦呻吟、命悬一线的同胞,没有一丝犹豫:“救人第一!条件再差也要上!”
“土法”攻坚:酒精灯消毒,手电补光,与简陋条件搏斗
没有现成的灭菌设备?外科陈主任和骨科梁主任就地取材,将手术器械装入铁盒,点燃酒精灯现场加热消毒! 专用手术灯亮度不足?妇产科孔主任毫不犹豫地化身“人肉无影灯”,手持电筒,精准聚焦伤口区域,为精细操作提供关键照明! 眼科邓医生则严密监控着患者的生命体征,守护安全底线。在闷热、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环境里,四位专家屏息凝神,以“毫米级”的极致精细进行彻底清创,逐层缝合深部组织。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手术衣,但手上的动作却稳如磐石。
“放松,坚持住,马上就好!”两位主刀医生一边进行着高难度操作,一边不忘轻声安慰患者。一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后,那道狰狞的伤口终于被完美缝合。看着整齐细密的缝合线,陪同的工友忍不住惊叹:“这技术!在这种条件下能缝得这么好,比国内三甲医院还牛!中国医生,真了不起!”
仁心闪耀:声声叮嘱,是跨越简陋的医者大爱
手术成功并非终点。术后,四位主任顾不上休息,围在患者身边反复叮嘱注意事项,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细节:“24小时内必须去打破伤风针!这个千万不能忘!”“两周后记得准时回来拆线!”他们甚至专门手写了详尽的医嘱条,塞到患者手中。劫后余生的患者紧紧握住医生们的手,声音哽咽:“四位大专家,放弃休息,在这种地方用‘土办法’给我做手术,还这么细心叮嘱...这哪是看病,这待遇,简直比VIP还要VIP啊!太感谢你们了!”
星光不负赶路人。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生命救援中,中国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的医生们,用无与伦比的专业素养和滚烫的仁心,在赤几极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硬生生搭建起一座坚实的生命之桥。外科陈主任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援外医者的赤诚初心:“无论条件多艰苦,只要患者需要,我们随时都在!”
文图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石春菊 通讯员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