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09:14:00
贺兰县将南美白对虾引入盐碱地生长。
贺兰县水产品十分丰富。
6月29日,贺兰县常信乡光明渔村的稻田里,1000多只“长淮1号”中华鳖在禾苗间穿梭游动。这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我国首个黄河品系中华鳖新品种。作为宁夏水产品主产区,贺兰县在全国渔业版图上留下了鲜明印记:不仅承办了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观摩会,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帮助下,专门制定了《全链条支撑宁夏贺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当地渔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渔业设施工厂内,数十个循环水养殖缸构成了“数字渔场”的微观样本:虹鳟、鲟鱼等名优品种鱼儿在循环水中游弋,水质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含氧量、PH值、氨氮浓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云端系统远程调控增氧机、投饵机,实现了养殖污水零排放与效率效益双提升。企业负责人石伟介绍,这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能让鱼塘环境始终保持最优状态,这正是贺兰渔业“科技赋能”的生动写照。
记者从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了解到,当前贺兰县养殖水面稳定在5.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6.5万吨,分别占银川市的79%和宁夏全区的36%。全县渔业综合产值突破9.14亿元,增速达16.3%。更引人注目的是,这里80%的水产品销往周边6省区,位于贺兰县的海吉星渔业物流园已成为连接湖北、辽宁、天津等中、东部渔业主产区与西部市场的核心枢纽。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贺兰县“盐碱地渔业”的独特优势:水产品亩均单产超过1000公斤,是西北地区平均水平的近5倍,居西北地区首位,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的标杆。
盐碱地里养出“海鲜味”
在引入中华鳖“长淮1号”的过程中,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深度合作,通过加装纳米增氧设备、升级防逃设施系统、科学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同时应用陆基生态循环水技术与生物制剂调水工艺,创新构建了稻鳖综合种养体系。该模式将甲鱼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通过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实现了水产养殖与粮食种植的协同发展,为盐碱地高效利用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径。
更具突破性的是“海鱼陆养”的创新实践——贺兰县与集美大学、宁德师范学院等福建重点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成功实现大黄鱼在贺兰盐碱水中的养殖。在蓝湾生态大黄鱼养殖基地,通过技术攻关,大黄鱼苗种经超2000公里运输后成活率达85%,盐碱水模拟海水养殖周期超过11个月,部分营养指标甚至优于传统海水主产区。
作为西北渔业转型的标杆,贺兰县已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矩阵:依托成熟的海水养殖技术体系,成功开展青蟹、黄鳍鲷、石斑鱼、大西洋鲑等经济品种的盐碱地“海鱼陆养”规模化养殖;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养殖集群基地;利用冷水资源优势培育虹鳟、鲟鱼等高端品种,逐步实现三文鱼工厂化养殖零的突破;在饲料鳜鱼养殖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苗种运输成活率达99%,养殖成活率60%,平均体重380克,显著高于20%的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稻渔空间”立体种养模式,蟹田米溢价达30%,大闸蟹亩产超百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水多用、生态循环”模式。
20亿元打造“未来渔场”
当前,贺兰县正全力推进“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北第一县”建设,积极谋划“十五五”渔业重点项目,引进海南蓝茵种业集团合作打造万亩零碳现代渔业科技产业园。
贺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1万亩,总投资20亿元,将联合国内院士专家团队,集成英国Benchmark、马来西亚GK公司等国际先进技术,重点建设苗种繁育设施养殖示范区、大西洋鲑养殖核心区、水产品加工区、黄河“渔”文化展馆等核心功能区。同时配套建设国家水产重点实验室,设立分子检测、微生物检测、药残检测及生物育种等专业研究区域,开展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前沿技术研究,培育开发多种耐盐碱水产品新品种。园区还将采用“宽沟深槽”陆基生态渔场和“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100%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部地区渔业科技创新的标杆示范园区。
从中华鳖“长淮1号”的稻鳖共生模式,到大黄鱼在盐碱水中的成功养殖,贺兰县坚持“以水定产、以特取胜”的发展思路,将西北盐碱地打造成特色“渔业粮仓”。如今,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创新实践,贺兰县正在书写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在贺兰山下奏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嘹亮渔歌。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