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2: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燕君,江苏海门人。1944年,年仅14岁的徐燕君在同学带领下,前往江苏盐城参加新四军。当时,海门还是敌占区,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日伪处处封锁、侵略者频繁扫荡。在地方党组织的协助下,徐燕君跟着十几名抗日进步青年经过3个月的艰难跋涉,穿越重重封锁,于当年12月抵达盐城地区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
徐燕君被分配到当时的《群众报》工作。面对生活条件艰苦、语言不通,还要学习从未接触过的英文和莫尔斯电码等状况,徐燕君说,“我哭鼻子想回家”。后来一位叫程熠的女同志给她做思想工作,告诉她,等到将“日本鬼子”打走后,建设新中国,老百姓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那时候就很幸福了。“现在必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她被说服了。同时,身边的同志也用热情、真诚、勇敢、坚毅,感染和教育她。“跟着新四军抗日的经历,身边同志的影响,让我的理想慢慢清晰、信念逐渐坚定。”
“根据地就是一所培养革命精神的大学校。”徐燕君感慨,在这里,军队和老百姓、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徐燕君从事的收发电报工作,是将远在延安的党中央、毛主席的思想和声音传递给广大群众。敌情紧急时,电台经常需要迅速转移,到新地点再重新架设。这时候,女同志们负责室内收集整理机器工作,男同志们则爬树架设天线。尽管局势紧张,但每项工作都井然有序。“每次转移到新地方,我们都是借老百姓家的场所办公。老百姓热情地帮助我们,甚至将自己的床铺让给我们女同志。”
日本投降后,徐燕君跟随部队到了江苏如皋。回忆起那段参加革命的经历,徐燕君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完的激情。“用电台收发电报看似是一项简单的革命工作,但随着时间推移,它已在我心中凝聚成一种强烈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对我的深刻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采访中,徐燕君向记者展示了她写着莫尔斯电码的记录本。徐燕君对莫尔斯电码怀有深厚的记忆和感情。她现在每天仍然练习抄收莫尔斯电码,抄写过程中,她能够不断回忆起一起并肩战斗的同志们,回忆起当年老同志对她的教育,回忆起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
“如今,我已经95岁,但依然会继续学习,并将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坚持到底,无论物质条件如何变化,精神状态始终昂扬向上,一辈子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5年5月9日第3129期
作者:陈雅静 王广禄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