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09:16:00
初秋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通城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市民王女士站在自助机前,轻点手机屏幕,医保电子凭证瞬间完成结算。
“以前看病要揣着医保卡、病历本跑好几个窗口,现在‘码’上就能搞定。”她笑着收起手机,走向药房。
这个寻常的就医场景,折射出这家县域三级医院以“民生温度”丈量医疗改革的坚实足迹。
让优质医疗资源“流动”到乡村
清晨7点,北港镇卫生院的诊室里已排起长队。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正为一位老人听诊,“您这心律不齐症状,需要动态心电图监测,我在镇上帮您做,数据实时传到县里帮您分析。”
这样的场景,源于县人民医院推行的“百名专家联乡镇”行动。近年来,经过严格筛选,医院下派25名临床经验丰富、专业技术精湛的专家分别入驻11个乡镇。实行县域内远程会诊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等五大诊疗平台的信息共享,将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输送到每个乡镇、每个村湾。
在麦市镇,患有糖尿病的刘大爷通过“乡检查、县诊疗”模式,足不出镇就拿到了县医院内分泌科制定的治疗方案;在沙堆镇,孕妇小陈的超声影像经由远程会诊系统,得到县医院妇产科专家的实时指导……
上半年,医院下派专家坐诊355次,出具诊断报告8696份,乡镇村民一些常见疾病的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上升。
让“一老一小”医疗更有保障
午后,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的阳光房里,78岁的刘奶奶正跟着护理员做手指操。
这个被老人们称为“健康港湾”的5300平方米空间里,既有24小时值守的医疗团队,也有书画室、养生食堂和康复花园。患有慢阻肺的刘奶奶去年冬天病情加重,直接从养老区转入医疗区,康复后又无缝转回。不管是哪个区,都有专业的护理和无微不至的关照,“比在家还踏实”。
而在产科VIP病房,初为人父的小王正跟着护士学习新生儿抚触。从“超级准爸爸训练营”到无痛分娩技术,从产后盆底康复到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医院用一条龙服务托举起生命的起点。
近年来,县人民医院针对“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建立完整的专业管理、人才配置、技术支持、病员数量保障体系。医院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审通过,儿童预防保健科独立运行,为“一老一小”就医、康养提供了全程保障。
让高危患者得到及时救助
夜幕降临,急诊科依然灯火通明。胸痛中心的绿色通道上,救护车送来一位心肌梗死患者,值班医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从静脉溶栓到心脏介入,从急性期救治到后期康复,这条“生命链”已让近百位患者重获新生。
去年8月,县人民医院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实现病理切片的数字化存储和远程会诊功能。目前已与省级平台成功对接运行,省里知名医疗机构260余名病理专家“随叫随到”。小活检样本检查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至1天,疑难样本可快速在平台获取省级专家的会诊结果,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就像给显微镜装上了‘翅膀’。”操作员这样形容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而在“323”攻坚行动的筛查现场,肺癌高危人群老周通过低剂量CT早筛发现了微小结节,及时手术的他逢人便说:“这一筛查救了我的命!”
站在新起点,通城县人民医院正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互联网医院让复诊患者“云端”就医,罕见病多学科诊疗中心破解诊断难题,心理健康服务站走进校园……“健康中国的县域篇章,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用匠心去书写。”党委书记柳栋梁的话,道出了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
咸宁日报记者 刘玉关 通讯员 潘泽超 方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