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小说推荐 >

好书推荐《槐花巷的甜》小满王桂英周秀兰全文在线阅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8:28:10    

1老槐树下的糖香槐花巷的夏天总裹着甜。青石板路被晒得发烫时,

巷口老槐树的影子便成了最好的凉棚。林小满踮着脚扒着自家院门的木栅栏,

鼻尖使劲儿嗅着,甜丝丝的香气混着热风从隔壁飘过来,勾得她小肚子咕咕叫。“奶奶,

王奶奶又在做糖糕啦?”她回头冲院里喊,梳着两条小辫的脑袋随着声音晃了晃,

辫梢的红绸结也跟着跳。厨房门口传来竹帘晃动的轻响,周秀兰端着一簸箕刚摘的豆角出来,

蓝布围裙上沾着点点面粉。“馋猫,”她笑着用手背蹭了蹭小满的鼻尖,

“王奶奶的糖糕要等槐花开得最盛时才香,这会子是绿豆糕呢。”小满的眼睛亮了,

“绿豆糕也好吃!”她数着手指,“上次王奶奶给的绿豆糕,奶奶说配酸梅汤最好,

今天我们能煮酸梅汤吗?”周秀兰放下簸箕,

弯腰帮孙女理了理歪掉的衣领:“等把豆角择完就煮。不过不许去隔壁讨糕吃,

上次王奶奶给了你两块,你倒好,把人家刚蒸好的一笼都尝了个遍。”小满吐了吐舌头,

小手抓紧栅栏的木棱。隔壁的院门虚掩着,

能看见王桂英奶奶系着枣红色的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竹筛里摊着绿莹莹的绿豆泥,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上面,像撒了层碎金。王奶奶是巷里出了名的巧人,做得一手好点心。

她家的点心从不要钱,谁家孩子嘴馋了,谁家老人牙口不好想吃口软的,

她总会笑着往人手里塞。小满记得去年冬天,她发着高烧躺在床上,

迷迷糊糊间闻到一股甜香,睁眼就看见王奶奶坐在床边,手里端着一小碗温热的杏仁糊,

“慢点喝,润嗓子。”“小满!”隔壁传来王桂英的声音,“快过来,刚蒸好的绿豆糕,

凉了就不好吃了。”小满立刻看向奶奶,周秀兰无奈地摆摆手:“去吧,记得说谢谢,

别在那儿捣乱。”“知道啦!”小满像只快活的小鸟,推开栅栏门就往隔壁跑。

王桂英正把绿豆糕从蒸笼里取出来,竹屉上垫着的荷叶还带着水汽,

碧绿的糕体透着莹润的光,撒在上面的白糖粒亮晶晶的。“小心烫,”她拿起一块放凉,

用油纸包好递给小满,“给你奶奶也带两块,她昨天说胃口不好,这绿豆糕解腻。

”小满接过油纸包,鼻尖蹭到荷叶的清香,“谢谢王奶奶!”她踮起脚看蒸笼,“王奶奶,

今天的绿豆糕里放桂花了吗?我闻着香香的。”“机灵鬼,”王桂英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

“放了点去年晒的干桂花,你奶奶喜欢这口。”小满捧着油纸包往回走,

阳光穿过老槐树的叶子,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想起奶奶总说,

王奶奶年轻时是点心铺的师傅,后来铺子关了,她就把手艺带到了槐花巷。

巷里的老人们都记得,三十多年前,王奶奶刚搬来时,带着个生病的丈夫,

每天天不亮就蒸点心,走街串巷去卖,硬是靠一笼笼点心把丈夫的病治好了,只是前年,

王爷爷还是走了。“奶奶,你看!”小满冲进院子,把油纸包举得高高的。

周秀兰刚把豆角择完,正坐在葡萄架下的竹椅上歇着,看见油纸包里的绿豆糕,

眼底漾起暖意:“快给王奶奶送碗酸梅汤过去,我刚晾好的。”“好!

”小满端起桌上的搪瓷碗,又一阵风似的跑向隔壁。王桂英刚收拾好灶台,

看见小满端着酸梅汤进来,连忙接过:“你奶奶就是客气。”她舀了一勺尝了尝,“嗯,

酸甜正好,放了陈皮吧?”“是呀,奶奶说放陈皮更开胃。”小满蹲在竹筛旁,

看着剩下的绿豆糕,“王奶奶,明天能教我做点心吗?我想给奶奶做。”王桂英愣了一下,

随即笑了:“你这小不点,连灶台都够不着呢。”“我可以踩小板凳!”小满认真地说,

“奶奶最近总咳嗽,我想做润肺的杏仁糕给她吃。”王桂英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

心里软得像刚蒸好的米糕。她想起自家那个常年在外的孙子,要是他在身边,

怕是也这么大了。“好啊,”她点点头,“明天早上来,我们做杏仁糕。”小满欢呼一声,

又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颗用玻璃纸包着的水果糖,塞到王桂英手里:“这个给王奶奶,

橘子味的,甜!”那是她攒了三天的糖,本想留到周末吃的。王桂英捏着那颗小小的水果糖,

糖纸在阳光下闪着光,她忽然觉得,这槐花巷的夏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甜。

2小板凳上的学徒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小满就爬起来了。她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

生怕吵醒还在睡觉的奶奶。窗外的老槐树上传来鸟鸣,空气里带着露水的潮气,

比昨天凉快了许多。她搬来小板凳,站在镜子前梳辫子,

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红绸结系得整整齐齐。“醒这么早?”周秀兰的声音从床边传来,

她其实早就醒了,听着孙女在屋里窸窸窣窣地忙活,嘴角忍不住上扬。小满回头,

有点不好意思:“奶奶,我去王奶奶家学做杏仁糕啦。”“洗漱完再去,”周秀兰坐起身,

“把桌上的牛奶喝了,空腹吃点心不好。”小满乖乖喝完牛奶,

又把自己的小围裙系好——那是奶奶用旧衣服改的,上面还绣着个歪歪扭扭的小兔子。

她跑到门口时,周秀兰叫住她:“别给王奶奶添麻烦,学不会没关系。”“知道啦!

”小满挥挥手,推开院门跑向隔壁。王桂英家的烟囱已经冒着青烟,院门没关,

小满探头进去,看见王奶奶正在井边打水。“王奶奶早!”“早啊小满,

”王桂英把水桶提上来,“快来,杏仁刚泡好,我们先去皮。

”厨房的灶台上摆着一个白瓷盆,里面泡着饱满的杏仁,水是乳白色的。

王桂英搬来一个小板凳放在灶台边:“站这儿正好,小心别碰灶门,烫。”小满站在板凳上,

够着灶台,好奇地看着白瓷盆:“王奶奶,杏仁为什么要泡水呀?”“这杏仁带点苦味,

泡水能去苦,”王桂英拿起一颗杏仁,轻轻一捏,外面的黄皮就脱落了,“你看,

这样把皮去掉,口感才好。”小满学着王奶奶的样子捏杏仁,可她的小手力气小,

半天也剥不掉一颗。王桂英笑着握住她的手:“慢慢来,指甲轻轻刮一下皮的边缘,

再捏就容易了。”阳光从厨房的小窗照进来,落在祖孙俩的手上。

杏仁的清香混着灶火的暖意,在小小的厨房里弥漫。小满认真地剥着杏仁,额头上渗出细汗,

王桂英时不时帮她擦汗,教她怎么省力。“王奶奶,你以前在点心铺,

是不是每天都做很多点心呀?”小满好奇地问。“是啊,”王桂英的眼神飘向窗外,

像是回到了过去,“那时候点心铺在街口,每天天不亮就开工,蒸笼一层叠一层,

热气能把屋顶都掀了似的。有芝麻糕、桂花糕、云片糕……最受欢迎的是核桃酥,

一出炉就被抢光。”“那你丈夫喜欢吃什么呀?”小满随口问。王桂英的手顿了一下,

随即笑了:“他呀,就喜欢吃最简单的米糕,不加糖,就爱吃那股米香味。

”她拿起一颗剥好的杏仁放进嘴里,“他总说,我做的米糕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

”小满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剥杏仁。她没注意到,王奶奶说这话时,眼角有亮晶晶的光。

剥完杏仁,王桂英把它们放进石臼里捣成泥。小满想帮忙,却连石杵都握不住,

只能站在旁边看着王奶奶一下下捣着,杏仁泥渐渐变得细腻,香气也越来越浓。

“接下来要放糯米粉和糖,”王桂英往杏仁泥里加了两勺白糖,“你奶奶不爱吃太甜的,

少放些糖。”她把碗递给小满,“你来搅一搅,顺着一个方向搅。”小满接过碗,

用小勺子使劲搅,小脸都憋红了。杏仁泥黏黏的,搅起来很费劲,可她一点也不觉得累,

反而觉得有趣。王桂英在一旁看着,嘴角的笑意就没停过。和好的杏仁糊要放进蒸笼里蒸,

王桂英找了个小小的方形木盒当模具,在里面铺上油纸,把杏仁糊倒进去抹平。“等蒸好了,

切成小块,撒上点椰蓉,就好看又好吃了。”蒸笼盖上的那一刻,小满趴在灶台边,

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像在等什么宝贝。王桂英烧开了水,给她倒了杯山楂水:“喝点水,

还要等二十分钟呢。”“王奶奶,你为什么喜欢做点心呀?”小满捧着水杯问。

“因为做点心能让人开心啊,”王桂英擦了擦手,“你想啊,热乎乎的点心端给别人,

看着他们吃得高兴,自己心里也甜滋滋的。以前你王爷爷生病时,吃不下饭,

我就变着花样做点心给他吃,他一吃点心,就有精神了。”小满似懂非懂地点头,

她想起奶奶咳嗽时,只要吃了王奶奶做的点心,眉头就会舒展些。原来点心不只是好吃,

还能让人舒服、让人开心。“叮铃铃——”蒸笼盖边缘冒出的白汽越来越多,

带着浓郁的杏仁香。小满立刻站直了,眼睛瞪得圆圆的。王桂英揭开蒸笼盖,

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杏仁糊已经凝固成了淡黄色的糕体,透着莹润的光泽。“好了,

”她小心翼翼地把木盒取出来,“等凉了就切块。”小满看着杏仁糕,心里充满了期待。

她仿佛已经看到奶奶吃着她做的杏仁糕,露出开心的笑容。这时,

周秀兰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小满,在这儿捣乱呢?”“奶奶!”小满跑出去,

“我和王奶奶做杏仁糕呢,给你润肺的!”周秀兰走进厨房,看见灶台上的杏仁糕,

又看了看王桂英手上沾着的面粉,眼眶微微发热:“桂英,又让你费心了。”“跟我客气啥,

”王桂英笑着说,“小满乖得很,帮我剥了不少杏仁呢。”阳光穿过厨房的窗户,

落在三个身影上,杏仁的甜香混着笑声,飘出了院门,飘进了槐花巷的晨光里。

3雨夜里的暖炉入秋后的第一场雨来得又急又猛。傍晚时分,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

迅速铺满了天空。风卷着槐树叶哗哗作响,眼看就要下雨,

周秀兰赶紧把院子里晒的衣服收进来,又往王桂英家跑了一趟,帮她把门口的竹筛子搬进屋。

“这天说变就变,”王桂英拍着手上的灰,“你家小满呢?放学还没回来?

”“说是跟同学去书店了,应该快了,”周秀兰看了看天色,“我回去等她,

你也早点关门窗。”刚回到家,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豆大的雨点打在玻璃上,

发出急促的声响。周秀兰把台灯打开,暖黄的光把屋子照得亮亮的,她坐在沙发上,

手里织着毛衣,眼睛却时不时瞟向门口。小满平时放学都是自己回家,今天去书店,

又赶上这么大的雨,她心里有些不安。“咔哒”,门锁转动的声音响起,周秀兰立刻站起来,

看见小满背着书包,浑身湿漉漉地站在门口,头发贴在脸上,像只落汤鸡。“怎么淋成这样?

”周秀兰赶紧拿过毛巾给她擦头发,“没带伞吗?”“带了,但是风太大,伞被吹翻了,

”小满吸了吸鼻子,声音有点瓮,“书店门口的积水太深,鞋子都湿透了。”“快换衣服,

别着凉了,”周秀兰把干净的衣服递给她,“我去给你煮碗姜汤。”小满换好衣服出来,

坐在火炉边烤袜子,看着奶奶在厨房忙碌。姜汤的辛辣味渐渐飘过来,混着雨打窗户的声音,

让她觉得心里暖暖的。“喝吧,趁热喝,”周秀兰端来一碗姜汤,里面放了红糖和姜片,

“慢点喝,别烫着。”小满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辛辣的味道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

她刚想说什么,突然听见隔壁传来“哐当”一声响,像是有什么东西掉了。“怎么了?

”周秀兰侧耳听着。紧接着,又传来一阵模糊的咳嗽声,听起来很痛苦。

小满放下碗:“是王奶奶!”周秀兰赶紧起身,拿起伞就往隔壁跑。小满也跟着跑出去,

雨还在下,两人踩着积水冲进王桂英家。客厅里没开灯,只有窗外的闪电偶尔照亮屋子。

“王奶奶?”周秀兰喊着,打开墙上的开关。灯光亮起,她们看见王桂英倒在厨房门口,

旁边的药瓶碎在地上,药片撒了一地。她脸色苍白,捂着胸口剧烈地咳嗽,

连呼吸都带着喘息。“桂英!”周秀兰赶紧跑过去扶起她,“你怎么样?是不是老毛病犯了?

”王桂英点点头,咳得说不出话,手指着桌上的药盒。小满立刻跑过去拿起药盒,

递给周秀兰。“快,把她扶到沙发上,”周秀兰指挥着小满,“我去倒水。

”两人好不容易把王桂英扶到沙发上,周秀兰找出药,让她用温水服下。过了好一会儿,

王桂英的咳嗽才渐渐平息,脸色也好看了些。“谢谢你啊秀兰,”她喘着气说,

“刚才想起来吃药,起身太急,就晕了一下。”“你这病怎么不说一声?”周秀兰皱着眉,

“医生不是让你别一个人待着吗?你儿子呢?给他打电话了吗?”提到儿子,

王桂英的眼神暗了暗:“他在外地出差,忙得很,别给他添麻烦了。”“这怎么是添麻烦?

”周秀兰有些生气,“你一个人在家,万一出点事怎么办?今晚别一个人睡了,去我家吧,

我陪着你。”王桂英摇摇头:“不用不用,我现在好多了,你看,这不没事了吗?”“不行,

”周秀兰态度很坚决,“小满,去把王奶奶的被子抱到咱们家客厅的沙发上。

”小满立刻点点头,跑进王奶奶的卧室。她知道奶奶为什么这么坚持,去年冬天,

王爷爷就是在夜里突发心脏病走的,奶奶说,从那以后,王奶奶就总睡不好,尤其怕下雨天。

王桂英看着周秀兰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跑前跑后的小满,眼眶湿了。她儿子忙,

一年到头回不来几次,这些年,倒是隔壁的这对祖孙,把她当亲人一样照顾。“秀兰,

真不用这么麻烦……”“跟我还客气啥,”周秀兰打断她,“咱们住邻居这么多年,

你还跟我见外?再说,小满刚煮的姜汤还有呢,你也喝点暖暖身子。”小满抱着被子出来,

周秀兰接过被子,又扶着王桂英往自家走。雨还在下,屋檐下的水流成了线,

可她们三个人挤在一把伞下,心里却一点也不觉得冷。到了周秀兰家,客厅的火炉烧得正旺,

暖融融的。周秀兰给王桂英倒了杯姜汤,又把沙发铺成临时的床,铺得软软的。

“今晚就在这儿睡,有事喊我们就行,”周秀兰说,“我让小满跟我睡,客厅给你留着灯。

”王桂英点点头,喉咙有些哽咽,说不出话。她捧着热乎乎的姜汤,看着窗外的雨幕,

听着隔壁房间里小满和周秀兰的笑声,突然觉得,这雨夜里的暖炉,比任何时候都要温暖。

夜深了,雨渐渐小了。王桂英躺在床上,听着客厅里均匀的呼吸声,心里一片安宁。她知道,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有这么两个人,在她身边,给她温暖和依靠。

4桂花糕里的思念重阳节那天,槐花巷飘着桂花的甜香。周秀兰一大早就起来打扫院子,

看见院墙边的桂花树开得正盛,金黄的小花缀满枝头,风一吹,花瓣就像下雨似的落下来,

地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金毯。“奶奶,好香啊!”小满从屋里跑出来,伸手接住飘落的桂花,

“我们可以用桂花做点心吗?王奶奶说桂花糕最好吃了。”周秀兰笑着点头:“好啊,

我们摘点桂花,让王奶奶教我们做桂花糕。”小满欢呼一声,拿来小篮子,

踮着脚小心翼翼地摘桂花。她记得王奶奶说过,摘桂花要趁早上,带着露水的桂花最香,

而且不能用手使劲捏,不然香味就散了。“慢点摘,别摔着,”周秀兰在一旁叮嘱,

“够了够了,做两笼桂花糕用不了这么多。”小满捧着装满桂花的篮子,

像捧着宝贝似的:“奶奶,我们现在就去找王奶奶吧!”“等吃完饭再去,

”周秀兰帮她擦了擦手上的桂花渍,“王奶奶今天肯定也在忙呢,重阳节,

巷里的老人们都等着吃她的桂花糕呢。”果然,吃完饭刚到王桂英家,

就看见她正在院子里晒桂花。竹筛子里铺着新鲜的桂花,王桂英正用筷子轻轻翻动,

让桂花均匀受热。“王奶奶!”小满跑过去,举起手里的篮子,“你看,我们摘的桂花!

”“真不少,”王桂英笑着说,“正好我摘的不够,你们这篮来得太及时了。

”她拿起一朵桂花闻了闻,“真香,今年的桂花开得比往年好。”“王奶奶,

我们想跟你学做桂花糕,”小满期待地看着她,“重阳节吃桂花糕,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呀?

”“当然有讲究,”王桂英放下筷子,领着她们进厨房,“重阳节吃桂花糕,

寓意‘步步高’,老人们吃了,身体健健康康,孩子们吃了,学习天天向上。

好书推荐《槐花巷的甜》小满王桂英周秀兰全文在线阅读 试读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