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蒙阴网红现象解析”系列报道丨“点点红”带动“全域红”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09:00    

编者按:

近年来,蒙阴一些乡土网红火爆出圈,临沂日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蒙阴网红现象解析”,聚焦蒙阴县乡村网红群体如何以创意内容、乡土情怀赋能产业经济与城市品牌,探索数字时代县域发展的破局之道。通过深度剖析这一县域发展案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流量密码”与“产业解法”。

地理上,蒙阴县山崮叠嶂,地无三尺平,距离外界“很远很远”;网络上,这里网红遍地,互联网经济火热,距离外界又“很近很近”。

大地睡醒的动人

“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今春,蒙阴坦埠镇自媒体达人“沂蒙二姐”的一首诗再度火爆全网,引得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前来采访。初中学历、53岁、农村妇女、锄地种桃、土味诗歌,这些元素与全网近300万的粉丝量之间究竟有何联系?蒙阴的网红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探究与思考。

“沂蒙二姐”

牛庆花,蒙阴县另一位“电商玫瑰”,比“沂蒙二姐”小了20岁,生活在大山中的野店镇,作为留守妇女的她常年喂猪、放羊、管理果园。与“沂蒙二姐”一样,她走红网络也是在不经意间。

2015年,牛庆花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一次电商培训班。通过开网店,她每年销售上百万元的桃子。2019年,她又在果园里边吃边直播卖桃,一口下去肥嫩多汁,吸引得全国网友纷纷下单,牛庆花也一度“吸粉”近百万。

牛庆花

她不满足于“一人红”,而是追求“众人红”,先后与16个贫困户签署帮扶协议,优先销售他们的果品,优先安排他们务工;举办网络销售培训班40多场,受益者1800多人。

“因桃而红”,在蒙阴成为一个网络现象。据统计,桃农开设的网店有1000多家,粉丝在万人以上的“桃农主播”有上百人。他们一边丢下锄头,一边拿起自拍杆,用流利的语言推销桃子,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人”。在蜜桃之乡蒙阴县,每年通过线上销售的桃子达1亿公斤左右,销售额达5亿多元。

大咖们不再满足于单打独斗,纷纷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升级销售模式。在青岛从事电商15年的任磊回到家乡高都镇,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果品供应链,恒温库、分选线、打包车间、电商直播、交易市场一体化运营。去年,其名为“鲜拔头筹”的自媒体账号粉丝量超百万,线上销售额超千万元。

而另一个果品供应链“桃之满满”,则走出了一条高端路线,通过智能化分拣设备,让桃子的大小、色泽、糖分等指标均一,一盒9个桃子能卖出100多元的高价。

早在2014年,蒙阴县就发力网络经济,一大批网络达人脱颖而出,桃园率先变成了直播间,引得桃花盛开、果实累累、交易火热,呈现出“大地睡醒的动人”。

万物皆可走红

蒙阴的网红与众不同,他们不刻意成为网红,而是在某个领域长期耕耘,通过网络推销产品一步步走红,进而又拉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这种网红现象,迅速从蜜桃产业向其他农产品乃至工业产品领域扩散。

蒙阴是养蜂大县,拥有5.8万个蜂群,以往以线下销售蜂蜜为主,可是当蜜蜂“触网”之后,便激发了散养模式的升级,催生出几家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使得蜂蜜成为该县网络销售额排名第二的产品。

在“蒙甜蜂业”,养殖区、罐装加工区、展销大厅、直播间错落有致,整个园区又是一个大型科普研学基地。直播间里,每天进行着4个小时的直播,每年4000万元的销售额有70%通过网上达成。

另一家名为“双创”的蜂蜜供应链公司,拥有四个自媒体账号、10个主播,“吸粉”达150多万,年销售蜂蜜2000多万元,其中80%靠本公司网红销售。

花多蜜就多,山多草鸡多,但是炒鸡很难产业化。不过,其“加工量小”这一瓶颈,正在被网络经济冲破。

在笨凤快跑食品公司,宽阔的食品加工车间里,80口炒锅一字排开,一锅锅沂蒙炒鸡被翻炒得香气四溢,一位美女网红正在向网友直播加工过程。

“每天可加工500只,90%是线上销售。”公司老板徐亚泽说,“这就解决了炒鸡店加工量小、难以大规模网购的问题。”

蒙阴网红的标签,并非只有“甜蜜”“香辣”,半挂车、矿山钻机等“大家伙”也被网红们“搬进”了直播间。

“当前形势下,你就是用航母运输,也不如咱这半挂车……”在山东锣响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网红刘敬星正手持扳手直播卖车。据他介绍,这种销售方式已持续6年,四个主播拥有100多万粉丝。去年,他们直播销售半挂车近3000台,占了全国直播销售半挂车数量的十分之一。

直播卖大车是个冷门,为什么他们能够做得火热?刘敬星说,一方面,他们四个主播都干过生产和线下销售,对车辆的参数、性能、实操非常熟悉,赢得了众多卡友的信任;另一方面,公司又配备了6个销售经理,在直播间外承接意向客户,能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签约交易。

网红的尽头未必是带货

在蒙阴,网红的尽头不全是直播带货。围绕文旅、生态、公益、非遗等,产生了一批不求回报的网络达人。

“快看,大雕归巢了,流量瞬间升至17万。”“崮丁哥”丁军国举着手机,对着家人兴奋地说。

55岁的丁军国,20年来醉心于“崮文化”。他攀爬过155座崮,探究其中的地质、生态与历史文化,并通过自办的“崮文化网”传播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年前,他在蒙阴、平邑、费县三县交界的悬崖上发现了一窝雕枭,于是费劲辛苦架设了大小两个摄像头,开始直播它们产蛋、孵化和生长的过程,在全省首次全程直播野生大鸟成长记。此举吸引了60多万的粉丝,每天带来60多万的流量。

“没有经济效益,20年来搭上了30多万元,还曾被老鹰抓伤,但宣传蒙阴的地理与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是更大的效益。”丁军国说。

“MY远方”王哲,另一位网络达人,同样致力于文化与公益,曾第一次向全网推出了桃墟的牡丹园、坦埠的菘蓝花海,挖掘了垛庄的胡鼓捣乐队,同时还救助了19名白血病患者。

网红“豹先生”则与一个老头、三个老太组合,向全网展现了蒙阴的风土人情与新农村景象,特别是地方食品的加工过程,让众多网友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在我们县,网红覆盖面广,不分年龄、职业与身份,一F个个网红从不同的视角推介蒙阴,从而让蒙阴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蒙阴。”蒙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方艾说。

这里有“县长网红”。李玉国,蒙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工商联主席,正是在他担任副县长的时候,主抓了蒙阴的网络经济。为了以身示范,他开设了一家网店,与妻子起早贪黑摘桃、包装、发货。6年前,他又推动了全县的“网店转直播”,并率先开设直播间推介蒙阴的特产、景点与文化。目前,他的账号“李县说蒙阴”拥有粉丝近百万。

这里有“兵支书网红”。刘元彬,90后兵支书,出身于三代军人、三代党员之家,退役后开设自媒体账号直播才艺,去年7月被选派到云蒙湖生态区北太平村任党支部书记,当天就将直播内容转变为当地土特产与人文风情。作为发起人,他又带动全县12位村党支部书记走进直播间,做起了蒙阴的网红推荐官。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庆东 丁立国 通讯员 张圣虎 李朋

编辑:张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