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树长歌 | 胡公祠前 177圈年轮刻录半城童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1:33:00    

你城市的公园,有一棵记得你童年的树吗?

当“公园二十分钟”席卷社交媒体,郑州人总会走向铭功路尽头的浓荫——那里矗立着人民公园的“镇园之宝”,一棵存储郑州人童年记忆的古国槐

它扎根在胡公祠中轴线上,已有177岁。夏季蝉鸣中,它垂落的绿穹如无形的屏障,将夏日的燥热隔绝在外,覆盖着嬉戏追逐的儿童、写生的少年、拍婚照的新人、唠家常的爷爷奶奶……


PART.1



古树如星:藏着一城心事


“你看这树冠多像把绿伞,把整个夏天的热都挡在外面了。”“80后”李先生带着女儿在树荫下纳凉,这株胸径107厘米的国槐枝繁叶茂,24米宽的冠幅如巨伞撑开。

这位“老者”,几乎不需要指引,就那样磅礴地占据了视野的中心。它不像一棵树,更像一座绿色的山峦,稳稳地扎根在那里,浓密得几乎不透光,投下的荫凉足足覆盖了小半个祠堂前的空地,自成一片清凉世界

“嚯,真大!”这是许多人第一次见它发出的感叹。

我们走近了看,树干粗粝得惊人,深褐色的树皮皴裂开深深的沟壑,无声地诉说着漫长的岁月。树下围着一圈洁白的汉白玉栏杆,更衬得它古朴庄重。

“小时候,爸就在这树下玩,那会儿祠堂还能进去呢。”“80后”李伟牵着五六岁的儿子讲述小时候的事,“几十年了,它好像一点没变老,还是这么大,这么绿。”他笑着说。

“可不是嘛,这棵树,听着多少郑州人的心事与愿望长大的。”旁边一位乘凉的老阿姨搭腔,指了指围栏中一些祈福带,“你看,灵着呢!”

“这是1936年建胡公祠时移栽的,算下来该是‘道光年间生人’ 。”人民公园园林科的杜鸿宇科长说,“这棵古国槐不仅是一株古树,也是一株名木。因为兼有珍贵的生态价值,以及特殊的历史意义,是人民公园当之无愧的‘镇园之宝’,当红‘明星’。为了让老树安度盛夏,公园用了挖复壮沟、打透气孔、活体支撑等 ‘养生术’,配合良好的肥水管理以及适时的修剪手段,确保古国槐健康生长。”

“如今这棵古树,每年春夏仍能萌发新绿,成为城市中央最珍贵的‘小森林’。”他语气里满是自豪,“这可是咱郑州的三级保护古树,原汁原味的河南乡土树种,国槐啊,吉祥着呢,老祖宗都说它代表‘怀念家国’。”


PART.2



公园如诗:刻着岁月年轮


穿过国槐浓荫,两排银杏树整齐排列,秋时金黄与古祠红墙相映成趣。但老郑州人更爱夏日的人民公园——青年湖波光粼粼,游船划过留下涟漪,迎宾山上的蝉鸣此起彼伏,构成独有的夏日交响。

左右滑动查看老照片

“先有胡公祠,后有人民公园。人民公园的故事讲三天都讲不完,青年湖、湖滨茶社、迎宾山、大象滑滑梯……哪个没有你的童年故事?”公园工作人员李老师翻着泛黄的老照片,指尖划过1952年的黑白影像:1951年,政府决定将西太康路以北、胡公祠和铭功路以西彭公祠之间的水沟荒地辟为公园。发动市民义务劳动,挖湖堆山,建亭筑桥,修路栽树,捐花献草,修建各种游玩观览设施,面积有400余亩。1952年8月1日公园正式开放,1956年春,团市委组织全市青年义务劳动,开挖“青年湖”和绿化“友谊山”,引金水河水蓄湖,全市群众挥着锄头挖湖堆山,汗水滴落在泥土里,才有了如今“水清岸绿” 的景致。照片里穿蓝布衫的姑娘们抬着担架运土,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你看这张,是1983年的大象滑滑梯。”李老师指着一张褪色的照片,画面里十几个孩子排队等着滑滑梯,大象鼻子被磨得锃亮。“还有这个摩天轮,2023年拆除时,好多郑州人专门来拍照告别,因为这里有大家的童年时光。”

资料图

老物件虽已消失,但“公园二十分钟定律”从未失效——只要在公园里待上二十分钟,烦躁的心绪就会被抚平

郑州人琳琳带着孩子在草坪上奔跑,她指着胡公祠的飞檐:“小时候坐父亲肩头看鸽子,他总说‘慢点跑,别碰着古树’ ;现在陪娃逛公园,孩子总问妈妈的童年是不是也在这里度过。”她笑说自己记不清公园里各个景点的方位,但只要一进公园,就什么都清楚了,“就像回家一样,闭着眼都不会走错。”


PART.3



城市如家:守着烟火人间


近年来,经过局部提升改造的人民公园,绿地率已达90.5%。拆墙透绿后,公园与城市肌理相融,晨练的老人打太极、抖空竹,棋盘石桌上总围着下棋的街坊,年轻人穿汉服在古祠前拍照,孩子们围着古树追逐嬉戏,构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

“以前来公园可是大事儿,是奖励!”一位大姐眼神带着回忆,“骑在爸爸脖子上进来,玩疯了才回家。现在啊,公园更像是家门口的大客厅。年轻人来放空发呆,老年人来喝茶下棋,带娃的爸妈来遛弯儿。”她指了指远处树荫下铺着野餐垫的一家人,“当下的公园生活,不也挺好?”

除此以外,公园内还有550棵古树后备资源(不到100年的树木)与21棵樱花名木,在夏日里各显生机,但最动人的还是这棵国槐——它看着胡公祠的石碑历经风雨,听着树下的家长里短,见证着从义务劳动的号子到新中式拍照的快门声

你们看,树干上又长出新的记忆。

暮色渐浓,夕阳为古树镀上金边。穿校服的学生在树下写作业,作业本摊在石桌上,字迹娟秀;遛弯的老人摇着蒲扇闲谈,说谁家的孙子考上大学,谁家的姑娘出嫁了。这棵177岁的国槐,如“定海神针”守护着郑州人的晨昏岁月,就像人民公园始终敞开怀抱,装着一城的烟火与温情。

离开时,我们回头望去,古树与古祠在暮色中相守,树影婆娑间仿佛看见岁月流转:从长衫马褂的老者在祠前祭拜,到蓝布工装的工人义务劳动;从红领巾少年围着古树唱歌,到游人举着相机打卡。这棵古树就像城市的心脏,始终在跳动,始终在见证——只要这树还在,乡愁就有处安放;只要这公园还在,城市就永远带着温度



我在这儿

中原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