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7:51:00
8月9日,在包河区的一家合家福超市,顾客梁女士用手机扫了扫青菜包装上的二维码,手机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这盒青菜从田间种植、采收质检、物流运输再到超市上架的流通信息。这意味着,这盒青菜拥有可全程追溯的“电子身份证”。像这样具有“电子身份证”的蔬菜,在合肥还有很多。
近年来,合肥以农业生产数据链应用为“主链接”,精心编织“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全流程质量安全追溯“数据网”,力争让市民们买得明白,吃得放心。
“智能追溯筐”让菜篮子更“透明”
过去,尤其是高温天气,生鲜蔬菜的流通存在信息难追踪、品质难保障的痛点。如今,依托“智能追溯筐”,生鲜蔬菜的流通过程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合肥在“菜篮子”重要产品安全保供上推出数据链“产地赋码”应用,首创以植入RFID芯片、框体二维码的智能周转筐为载具,系统采集从产地种植、质检、包装、仓储到物流、销售等追溯信息,形成“电子身份证”。
“目前,这种芯片数字‘智能追溯筐’已推广11.13万个,大大简化了溯源流程,提升了分拣配送效率。”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智能追溯筐”,蔬菜产销的海量单体流通信息如何处理和管理?合肥也有妙招——通过构建追溯体系信息平台这个“中枢大脑”,以数字化追溯码为载体,“链”起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与流向管理,贯通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心网”。目前已累计接收数据信息1.24亿条,合成追溯链条超过3147万条。
为了让市民消费者对“菜篮子”数字化安全追溯可感可及、便捷查询,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构建起蔬菜的智慧批发+智能终端一体化的“数控”体系。
“我们在全国领先的‘数字周谷堆’智能农批系统中,把交易支付与安全追溯无缝融合;在合家福等超市门店里,推广的AI智能秤能让消费者一键打印带追溯码的小票,扫码就知道菜是怎么来的。”市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处处长任家友表示。
半年销量超660吨“可追溯优选菜”走俏
“我们生产基地入选‘可追溯优选菜’的品类,已全部使用智能追溯筐,数字化追溯对生产标准的要求更高,高标准种植让市民吃得放心,政企联动打造专柜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安徽芸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表示。
数字化追溯体系,促进了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好中选优、优选优供、产销速递等新消费业态的发展,也让生产与供给新鲜蔬菜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合肥通过创新实施“可追溯优选菜”项目,设置“可追溯优选菜”专柜,实现了速递直达“专品专卖”,8小时之内便可从田头到市民餐桌。
这种为老百姓甄选本地优质、新鲜、实惠的蔬菜和肉类产品的新业态,不仅赢得了消费者青睐,也为优选菜运营企业打造了差异化竞争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目前,合肥已培育了8家“可追溯优选菜”认证基地,有7大类22个“菜篮子”品种与合家福、生鲜传奇等6个集团的80家门店实现了新消费的稳定供给。仅2025年上半年,“优选菜”入场销售量就达660.65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目前合肥正探索将金寨、芜湖、寿县等周边优质农业基地纳入‘优选菜’体系,首批试点合作已展开,合肥‘菜篮子’优选优供的供给圈稳步扩大。”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部门常态化监管让菜篮子更“阳光”
为了让追溯体系管理更加精准,促进商超企业利用数据化降本增效,合肥打通了生产基地安全追溯数据与商超销售业务数据的“物理隔离”,推动生鲜传奇、合家福、大润发等主要商超业务数据智能共享,实现“菜篮子”数据双向互交。
同时,合肥还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菜篮子”数字化追溯体系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制定《可追溯优选菜基地信用评价规范》及《食用农产品追溯筐流转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填补流通环节管理空白,为优质供给保驾护航。
“一方面,我们通过建设‘可追溯优选菜’专柜等试点引导,提升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性。另一方面,我们还定期组织开展‘基地开放日’活动、引入可追溯优选菜协会第三方认证、实时展示生产基地视频监控等方式,让消费者清晰直观地了解追溯全流程体系。”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卫晓敏 实习生 余佳芳 通讯员 葛丹 艾力凯尔·安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