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岛9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0:42:00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昨在北京举行

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获表彰。

青岛共有13人受到表彰,其中9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分别是:海尔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加工中心操作工管益辉,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公交车驾驶员于义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五级职员兼南区变电集控站站长、党支部书记孙晓兰,青岛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快递员代小虎,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维玉,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首席科学家张连钢,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刘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零八工厂军械修理厂高级工程师刘荣军;4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薛长湖、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科科长朱瑞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泮思林、青岛电子学校校长崔西展。

据了解,这是我国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本次评选表彰,除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等行业劳动者,还有工艺美术师、羌绣技艺指导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以及外卖骑手、快递接驳员、家政服务培训师等新职业劳动者。

26年温暖一座城

早报新闻人物、青岛真情巴士驾驶员于义睦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青岛真情巴士集团K1路公交车驾驶员于义睦凭借26年如一日扎根公交一线、以匠心服务温暖万千乘客的突出事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以来首位全国劳动模范。

于义睦 受访者供图

一个人,二十六载,一城温度

清晨6点,西海岸新区的街道还未完全苏醒,于义睦已经早早到岗,擦拭车窗、检查车况、调试设备,用这些重复了26年的动作,开始了他当天的工作。

“大爷,您慢点上车,我扶您一把!”面对腿脚不便的老人,他总会起身搀扶。“您在前面地铁站下车就能到了。”遇到外地游客问路,他会贴心告知换乘指南。雨天,他的车上装着备用雨伞;冬日,他给车内座椅悄悄加了一层棉垫。这份细致源于他自创的“五心四点”工作法,不断提升的服务品质只为让乘客的行程更加舒心。于义睦说:“在我眼里,劳动精神不只是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在公交驾驶员这个岗位上深耕也是劳动精神的价值所在。”

车门外,他的温暖也不曾止步。于义睦的手机里存着2000多位乘客的联系方式。82岁的空巢老人彭大姨已经跟于义睦认识了26年,她总是笑着说:“小于每周都来陪我唠嗑,比亲儿子还勤快。”39岁的王成龙在于义睦的10年陪伴鼓励下摆脱抑郁倾向,通过组织参与公益活动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是于大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凭借着车厢内外的热情服务,最多的一年于义睦收获了超千次表扬。

一群人,一条心,满城善意

“一个人能温暖十米车厢,一群人能温暖整座城市。”2012年,于义睦在真情巴士集团发起“义睦创新工作室”,谈及初衷他坦言很简单:“已经陆续有同事加入了,我还想和更多同事一起多做点好事。”

工作室成立之初,于义睦制定了三条工作要求:天天有表扬,周周有交流,月月有总结。“干一行就要有爱一行的精神,凑合开车是一天,做好服务开车也是一天,我们既然握住了方向盘,就要把车开到乘客的心里面。”于义睦表示。

当“山东省劳模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的奖牌先后挂在工作室的荣誉墙上时,于义睦想的是带领成员们走向更“远”的地方。

一座城,一份爱,生生不息

“劳动精神的定义,就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于义睦说。在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的操场上,他带领全校学生向雷锋精神致敬;在杨家庄大集上,他和同事们一起帮赶集的老人搬上抬下;在韫山爱老院内,他用山东快书为老人们送上欢笑;就连小区超市的老板娘都学会了用他的工作法接待顾客。2023年,他启动“义睦N次方”志愿联盟项目,首批吸纳当地小学、高校、企业等2000余人加入。

当十米车厢里的善意逐渐漫向整座城市,于义睦的角色也在悄然生长。全国总工会宣讲达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劳模宣讲团成员……于义睦将劳动精神从十米车厢延伸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他成了近40所中小学的兼职辅导员,给青少年种下“劳动创造幸福”的种子;他走上北京、天津等全国20余个城市的宣讲台,用自身岗位奋斗历程影响超15万人。从黄海之滨到人民大会堂,从一名普通的公交车驾驶员到全国劳动模范,于义睦用二十六载车轮轨迹丈量出劳动者的价值高度,他让十米车厢变成了流动的文明课堂,让劳动精神在车轮与脚步中生生不息。

40年“葡”出共富路

早报新闻人物、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维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4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早报新闻人物、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维玉凭借40年如一日为家乡“葡”出一条乡村共富路的突出事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高维玉 受访者供图

为家乡“葡”出共富路

1985年,高中毕业的高维玉回到农村,将热血与青春献给生养自己的故土。

在高维玉40年的不懈努力下,曾经的贫困村已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村民老高感慨地说:“现在葡萄产业年产值近4亿元,这样的光景放在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这都多亏了致富带头人高维玉书记。”

如今的沟东新村,已成为组织强、产业兴、治理顺、民心聚的示范村,村庄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美丽村居等荣誉称号。正是高维玉40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家乡“葡”出了一条乡村共富路,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当好致富“带头人”

沟东新村成立之初,面临着村庄管理乱、融合难、服务弱等诸多难题。高维玉大胆创新,他打破5个自然村的界限,积极与村民沟通交流,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最终征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采取直接合并融合的方式,依法依规撤销了自然村经济合作社,成立新村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债权债务由新村统一管理。融合后,全体村民一人一股,同等享受新村分红和福利,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为村庄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高维玉深知增加农民收入才是关键所在。他坚信,只要选对发展路子,找准方法,因时制宜,精准发力,就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共同致富的幸福之路。为了寻找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高维玉带队外出跑调研,邀请农业专家到村实地调研,对发展葡萄产业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在推广葡萄种植的过程中,高维玉遇到了重重困难。“难呐!发展葡萄大棚初期,村民怕赔钱、怕担风险,积极性不高;中期村民不掌握种植技术,葡萄质量不过硬;后期葡萄销售打不开出路。”高维玉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时光感慨地说。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带领10多名党员干部率先行动起来,一家一户作宣传。为了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村里每周都邀请农业专家举办培训会,高维玉更是亲自到大棚里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并创新推出“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在高维玉的带动下,全村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村民王少尉笑着说:“一开始俺对葡萄管理啥都不会,多亏了高维玉书记的悉心指导!”高维玉还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葡萄大棚示范基地200亩、生态农场400亩。积极开展强村、弱村联建工作,与23个薄弱自然村联建,实现区域连片发展,扩大葡萄产业规模,万亩葡萄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连续举办7次环湖葡萄节,葡萄产业年产值近4亿元,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3000万元。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高维玉坚持以现代农业“嫁接”生态旅游。建设625米葡萄长廊和1500平方米的库区移民文化展览馆,积极发展民宿、研学、采摘、生态观光等多元业态。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零收入达到现在的240万元,村民年均收入3.6万元,较2014年增长了6倍,昔日落后的沟东村已发展成拥湖环绿的生态文明村。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郭念礼 康晓欢 袁超 通讯员 于言朋

相关文章